每日新聞報業〈每日新聞、公義時報與宏亞新聞〉全球資訊網

【記者翁文進/高雄】高雄市制訂全國首部地方版的綠建築自治條例,執行兩年半來為高雄增加900棟綠建築。市府工務局表示,去年底發布的高雄厝設計及鼓勵回饋辦法,將倍增高雄新建築物防災、固碳、創能與居住健康安全效益。

工務局局長楊明州表示,市長陳菊要持續往前創新,讓高雄從重工業發展的承擔者,變身為景觀美學、生態宜居及文化創意著稱的宜居都會。工務局在101年7月率先全國制訂綠建築自治條例,用更高於國家標準的規定來加速建築物的安全防災與綠化固碳等性能提升。在歷經兩年半的執行推動,其中依照綠建築自治條例案件已累加到900案,其環境資源與綠營建效益已經逐步發酵。

楊明州說,在歷經2年多的規劃立法過程,把綠建築融入高雄厝的實體構成內涵中,在去(103)年底完成高雄厝法制化的3項配套法令。預估再結合綠建築自治條例與高雄厝設計及鼓勵回饋辦法,高雄的新建築將會有如新加坡的綠色森林大樓,以及台灣最具綠建築特色的透天建築,在滯洪防災、綠化固碳、太陽光電創能減碳與居住健康安全效益上將會有顯著提升。

根據工務局統計,新增900棟綠建築在水資源的節約上,包含:設置省水便器而節水43.75萬噸、設置雨水及生活雜排水回收再利用設施而節水52.5萬噸等。透過雨水回收作植栽澆灌,使用省水便器降低每天的上廁所用水量,從生活細節來節約資源是必要的習慣。

工務局表示,台灣平均年雨量雖高達2,500毫米,為世界平均值的2.5倍,然而實際上台灣每人每年平均分配可使用雨水量,僅為世界平均值的14.28%,是缺水國家的排名第18名。因此如何有效蓄集與利用水資源,是非常重要的課題。該局也呼籲市民要節約用水,另外在建築開發上,省水設備與水資源的貯集利用應列入建築標準配備。2015/01/17

scrol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