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聞報業〈每日新聞、公義時報與宏亞新聞〉全球資訊網

2016年5月20日上午九點,蔡英文在總統府內宣誓就職第十四任總統,和平地完成了台灣政治史上的第三次政黨輪替。

傳統中國的王朝興衰

中國歷史上的王朝興衰,自有皇帝算起,到清末為止,至少不下十餘次。這些權力交接的過程,很少是以和平的方式達成,即便最接近和平轉移政權的禪讓政治,讓出權力的「前皇帝」也少有善終。多半的情形,還是槍桿子出政權,要嘛在戰場上擊敗對手,否則也必須能牢牢控制軍隊。

然而要理解這種王朝興衰的過程,不應只看到掌握權勢的家族集團的更迭,還應注意政權更迭背後的空間因素。由於中國傳統的王朝,是建立在一個十分廣大的地域範圍裏頭,因此掌握最高權力的集團,通常帶有明顯的地緣特徵。比如隋唐歷史上,維持權力幾達二百年的關隴集團,就是以關中地區為中心所組成的統治階級。

這種地域集中性,又反過來決定了王朝在尋求統治的社會基礎時,必須要兼顧地域的分散性,必須要設計出一套足以包容地域差異性的遊戲規則,讓各地的社會菁英分享資源、權力,才有可能維持江山穩固。漢朝的察舉制度如此,宋元明清的科舉制度依然如此。儘管選才標準不同,但拔擢人才制度的背後,都有一個整合廣域空間的前提存在。

通過種種制度安排,傳統王朝在奠定基業的頭一百年,經常能人為地創造出一個跨地域的統治菁英。他們儘管來自不同地域,使用不同方言,保有不同生活習慣,但卻能閱讀同一種書面文字,從而享有一種特殊身分,成為一種朝廷與百姓之間的媒介,同時維持社會階層的流動性。

在這個制度安排下,這群社會菁英的認同,始終在朝廷和故鄉兩端之間擺盪。一般而言,時代越早,菁英對故鄉的認同越強,年代越後,菁英超越地域、認同朝廷的程度越甚。不過,明清時期盛行修地方志,並且在地方志中加入許多對本地先賢人物的紀錄,或許顯示出社會菁英再怎麼消融於大一統的朝廷之中,還是不可能真正放棄對故鄉的認同。

而這種故鄉認同,換一個方式表述,也就是對地域差異的清醒認識。通常在新一輪的王朝興衰與權力交接過程中,由於地域集團重新洗牌,導致故鄉認同的程度相對加強,進而在新王朝建立的過程中,展現出強烈的抵抗性。通常,新王朝的回應,就是運用所有一切手段,消滅既有的故鄉認同,使其重新整合到一個虛擬的、上位的朝廷認同之中。傳統中國的王朝興衰,也可說是這樣一種在廣闊空間中,進行地域與跨地域認同激烈競逐的過程。

現代台灣的政黨輪替

稍稍轉換這個架構,用以觀察台灣自兩千年以來的三次政黨輪替,可以得到一些有意義的觀察。

台灣沒有中國的廣闊地域,卻因一九四九年隨國民黨來台的大批外省人士,形成一個類似傳統中國王朝興衰交替的結構,也就是以一個特殊的地域集團,統治其他人數較多的複數地域集團。只不過這裡與傳統中國恰好相反。傳統中國經常是以「一個」地域集團統治「許多個」其他地域的集團,而國民黨來台的外省統治集團卻囊括中國大多數地域,然後統治「一個」人數較多的地域集團。

這個結構先天注定統治集團的瓦解。理由在於,一方面因統治與被統治者人數差異懸殊,且被統治者幾乎屬於一個單一集團,這就導致統治集團必須採取封閉、保守的態度,防止被統治集團一旦掌握權力,就有完全取代統治集團的可能性。可是,正因統治集團人數相對太少,內部新陳代謝的速度趕不上老輩凋零的速度,使得統治集團只有開放政權或瓦解崩潰二途可走,蔣經國後期重用台籍人士,是這種結構下的結果。

兩千年以來的三次政黨輪替,在形式上是現代西方的民主選舉,在實質上近似傳統中國的王朝興衰,在結果上導致舊的被統治集團成為新的統治集團。這一次民進黨重新取得政權,很大程度上是拜國民黨內鬥所賜,而國民黨的內鬥與其整合的失敗,顯示該集團內部人才的萎縮、凋零。如果黨產問題在未來四年內能得到適度清理,未來形成兩大本土政黨(國民黨邊緣化)的格局,並非完全不可能。

政黨輪替與6/8法則

在此過程中,有一個觀察指標值得留意。民進黨第一次政黨輪替後六年,即二零零六年,發生了紅衫軍運動。國民黨第二次政黨輪替後,則在第五年、第六年先後出現洪仲丘事件與太陽花學運。也就是說,如無意外,台灣目前的政黨輪替都有八年的執政時間,但也都在第六年前後發生大規模的社會運動。權且稱之6/8法則。

這些挾帶龐大社會力的運動,無論立基於什麼理由,無論各自的評價、認識有多麼巨大的分歧(藍營認為紅衫軍是溫和理性且具道德正當性的運動,太陽花是意在反馬的法西斯紅衛兵;綠營認為紅衫軍是意在打扁的政治陰謀與汙衊,太陽花是反對黑箱追求社會正義的運動),但彼此對同一事件採取十分極端、差異的態度,在這點上雙方是完全相同的。再者,兩次社會事件都對隨後的總統大選造成決定性的影響,同樣都導致了新一輪的政黨輪替。這是一個值得留意的指標。

傳統中國王朝建立,之所以能順利吸收各地菁英,其實還有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先整肅反抗的異己,唯有將其剷除殆盡,才能使剩下的人不敢輕啟叛心。最近兩次台灣政黨輪替,之所以都在第六年發生足以牽動政局的社會運動,一方面固然在於現代國家不可能也不應當如傳統王朝那樣大規模地整肅異己(儘管絕不乏針對性的整肅),二方面恐怕在於既有的統治集團與被統治集團的結構,尚未得到充分整理,使得理應成為民主政治基礎的公民社會,實質上依然是不同地域集團定期發生械鬥衝突的場域。這樣的結構若不改變,台灣就始終留有外來強權操弄分裂的空間。

6/8法則是否還會再現?恐怕得視新政府推動經濟轉型,解決年輕人低薪困境的成效而定。而要做到這點,勢必得在不消滅異己的前提下,打破地域集團對立的傳統結構,重建享有基本共識的公民社會。這將是十分艱困的工作,期許新政府能務實前行。2016/05/31(作者 豬木郎馬蜂 /轉自《極光電子報》)

scrol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