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國國民黨政權在台灣實施獨裁殖民統治,而從事去殖民統治運動,建立本土政權就是廣義台獨。李登輝從來不提台獨,卻成功的終結外來政權的殖民統治。很多人批評李登輝多變,事實上李登輝從來沒變,倒是批評他的人在變。
沉寂一段時間的李登輝,最近參加喜樂島聯盟活動,讓一般人恢復了記憶。大家都很清楚,喜樂島聯盟就是台獨運動的結盟,目標是要透過公投建立正常的國家。讓人感到興趣的是,有人對李登輝的態度隨時在改變,同樣的一個人,自己在不同時段對李登輝就有不同的態度,但他們卻表示李登輝一直在變;事實上李登輝完全沒變,而是批評他的人在變。批判李登輝的人常以國家定位為藉口,事實上李登輝對國家定位的態度完全沒有改變。
也有人對李登輝的褒貶是因為派系問題。在民進黨執政初期,李登輝幫了本土政權很大的忙,有很多本土人士對李登輝歌頌,甚至於以李登輝為橋樑與扁政府建立關係;李扁交惡時,原來歌頌者有不少人轉為批判,將李登輝妖魔化;最近陳水扁與李登輝的關係解凍,批判的聲音又轉為歌頌。
要解讀李登輝,應該從中國國民黨政權來台灣初期開始分析。蔣家在台灣不只是獨裁統治,還是殖民統治,其特色就是台灣人與中國人不平等,台灣人不可能佔重要職位,連全國性高普考的錄取成績都不一樣。日本政府在台灣實施殖民統治是公開的,台灣人當然與日本人不平等;可是中國國民黨政權的殖民統治卻使用偽君子手段,告訴台灣人說大家都是中國人,事實卻以籍貫來區隔族群,台灣人就是與中國人不平等。
要解決殖民統治的方法有二:第一,推翻外來政權,建立本土政權,就是一般人所說的傳統台獨;第二,政治民主化,政權本土化,全體居民平等參政,當然終結殖民統治,它被稱為廣義台獨。當時蔣政權對台獨及「共匪」相當敏感,他們寧可錯殺一百,也不會放過一人,所以傳統台獨往往在國外發展。
在國外發展的傳統台獨就是要推翻中國國民黨政權,當時是黨國合一,推翻中國國民黨政權就等於推翻中華民國,只是這一條路相當遙遠,不只缺乏武力,還面對中國國民黨政權透過各種管道的打壓。在國內的民主運動也不順利,因為中國國民黨政權完全掌控媒體,一般人民並不了解真相,甚至於有不少台灣人將民運人士當作暴民,若不是發生江南案件,民主運動不可能成功。
獨裁政權必定有接班制度,當時在台灣的獨裁政權與朝鮮一樣,由獨裁者的後代接班,但與朝鮮不一樣的地方是朝鮮乃直接接班,蔣家卻是間接接班;蔣介石是先由黨政軍特都沒有勢力的嚴家淦接班,嚴家淦在承接蔣介石的任期結束後就將政權傳給蔣經國。蔣經國也用同樣的模式,由黨政軍特都沒有勢力的李登輝擔任副總統,規劃未來由蔣孝武接掌政權,因而安排蔣孝武接掌國安會執行秘書,掌控特務系統。當時中國國民黨政權吸收竹聯幫成員加以訓練,像以前的蔣介石吸收青幫的模式一樣,利用幫派排除異己。而竹聯幫的第一項任務竟然到美國暗殺華裔美國人江南(劉宜良),而且被美國偵破。
由於江南案件而造成蔣孝武不能接班,因為美國會阻礙,蔣家因而變成沒有接班人的獨裁政權;副總統李登輝雖由「看守接班人」變成「法定接班人」,只是他在黨政軍特都沒有勢力,中國勢力規劃將李登輝轉化為虛位的國家元首。剛好這一段期間,中國勢力出現內鬥,李登輝乃在平衡點成長。李登輝推動的就是廣義台獨,只是當時軍特都掌控在中國勢力手中,李登輝隨時有失去性命的危機,所以他雖然從事台獨運動,但嘴巴喊的卻是「統一」。
在李登輝繼承政權期間,中國勢力積極抑制台灣的民主運動,甚至於建議李登輝再宣布戒嚴,當然被李登輝拒絕。由於台灣的民運人士積極對抗中國勢力,減輕了李登輝的壓力,才有機會促使萬年國會改選,繼而直選總統,使台灣的政治民主化,所有人平等參政,當然終結殖民統治。在推動民主化的過程中,李登輝要面對的是軍特的威脅,造成他在推動廣義台獨,嘴巴喊的卻是「統一」,甚至於還訂定《國家統一綱領》,還組成「國統會」,好像扮演統派的總統;事實上若是詳細分析《國統綱領》,其遠程目標是永遠達不到的,也就是一部永遠不能統一的綱領。
李扁交惡時期,多數人都偏向陳水扁,這是基本人性,因為陳水扁掌握權力,人向權力靠近是很正常的,只是沒有人會承認為了權力而靠向陳水扁,因而以台獨立場為理由來反李登輝。李登輝的確沒有主張過「台獨」,倒是常提「統一」,綠營反李登輝的人因而以國家定位的問題圍剿李登輝。事實上李登輝終結殖民統治,完成廣義台獨,而圍剿他的人除了嘴巴喊「台獨」外,並沒有完成台獨的目標;李登輝因而以「台獨是假議題」回應,綠營反李登輝者更加發飆。
這真是個耐人尋味的事實:李登輝口中從未喊過「台獨」,倒是提過很多次的「統一」,可是他卻能終結殖民統治,完成廣義的台獨;很多號稱台獨運動者,整天將「台獨」掛在嘴巴,可是沒有實質的績效;這些人對台獨只說不做,李登輝卻是只做不說,剛好形成對比。2018/04/30(作者 陳茂雄 為中山大學退休教授、台灣安全促進會會長,本文同時刊載於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mhchen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