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台中一中發生音樂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衝突,雙方都有輿論界聲援,只是支持學生的人較多。發生衝突的主要原因是高一學生所提的報告係高二教材的範圍,教師要學生將它刪除,雙方表達的方式都嫌火爆。姑且不論語言表達是否妥當問題,單純探討所爭論的內容。教師要求報告高一教材的內容,高二教材等下一學年度再學習並沒有錯,可是學生研討課外的內容卻不是壞事;這是一般教師常忽略的教學方式,值得探討。
一般人對於教學定位為教師將自己的學識傳授給學生,這種陳述不算錯,然而若是更進一步思考,教師傳授給學生的知識終究有限,很難達到青出於藍的境界,所以最高境界是指導學生學習,學生能獲得高深的學術,不是教師教的,而是學生自己學的,尤其是藝能科方面,所以要造就高明的學生,不是灌輸學生知識,而是指導學生如何學習;若是依此觀點,學生報告高二教材內容,更需要細心指導。筆者遇到幾位令人難忘的老師,對學生多元性啟發,不單純灌輸知識,值得教師參考。
大學時的微積分老師張蘇,教學的認真受到所有學生的肯定,但有一項特色是其他教師所沒有的。教師對於申論或計算題的閱卷會花很多時間,有些老師不願意花太多時間閱卷,馬虎的態度常出現很多錯誤。張蘇老師不但精細的閱卷,還有難得的創舉,考試時答案卷都會訂上一大張計算紙,規定繳卷時,計算紙必須一併繳上;一般教師連考卷都不願詳細看,張老師連計算紙都看,可見其閱卷所花的時間乃數倍於一般老師。
有一次,微積分期末考的試題一共五題,張老師特別交代,前面四題總計一百分,第五題因超越程度,能做最佳,不能做就帶回家當作習題。筆者竟然從第五題先做,做了很久還是解不出來,後來驚覺到快下課了,趕緊做前面四題,剛做完第一題就下課。筆者心裡有數,微積分期末考只獲得二十五分,因而準備重修,想不到學期成績九十五分,全班最高分;原來期末考第五題是張老師用來衡量學生的程度,就算沒有完全解出來,他還是認為程度夠。
考研究所時(當年研究所很難考),依筆者專長選考科目應該選原子科學,不過筆者一直覺得生物學似乎比原子科學容易,報名時毅然改選生物學;雖然只準備兩星期,也考出不錯的成績,因筆者修過郭鍾祥老師的植物學,郭老師每星期上課前必定先考試,而且氣氛相當緊張,造成修課同學都花很多時間在植物學,基礎打穩了準備研究所考試當然很容易。
郭老師讓筆者體會到,依成果論老師可分成三個等級:第三級老師一直賣弄學識,老師講得口口是道,只是學生吸收有限;第二級老師會衡量學生的程度,內容不會太深奧,也不會太膚淺,讓學生能吸收其講授的內容;第一級老師就是想辦法讓學生讀完該讀的書。顯然的,最高明的教師不是傳授學生的知識,而是引導學生學習。
大學時的導師趙金祁老師的特色是將學生當作兒女看待,在趙老師擔任中山大學校長時,很多教授係出自其門下;在公共場合,趙老師會與其他教授稱兄道弟,與其學生出身的教授距離卻很遠,可是私底下相處,會對學生傾吐心裡話,最重要的是學生的事會盡最大的力量幫忙。趙老師很照顧學生,卻不准學生踰越規矩。有親友知道趙老師將學生當作子女看待,在趙老師擔任教育部政次時,拜託筆者關說一件事,在電話中趙老師很明確的表示,「陳茂雄,除了你以及你太太,以外的事,你都不應該找我」。
趙老師很喜歡學生去看他,而且都約在上午十一時,筆者夫婦數度拜訪趙老師,中午就到隔壁的一家鐵板燒用餐。不必論及師生關係,以單純的現況來說,筆者還在上班,老師已退休,當然由學生作東,可是在付帳時,老闆說,「你們老師從未讓學生付過帳」。2022/03/21(作者:陳茂雄/中山大學退休教授、台灣安全促進會會長;本文同時登載於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mhchen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