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趙學鑫/台北】民進黨立委高志鵬最近提案修法廢除國父遺像,引發爭論。對於「國父孫中山」的說法,台灣教授協會今(26)日舉行一場「『國父』是誰?中國國民黨說了算?」的記者會,就歷史的脈絡,釐清事實,全程由台教會會長張信堂主持,真理大學教授、台教會執委陳俐甫,政大台史所所長薛化元,胡適紀念館主任、中研院研究員潘光哲等學者專家出席與會,針對「國父」的歷史定位提出看法。
台教會認為,還原史實是轉型正義的重要一環,立基於事實使人民了解過去,方能促進社會和解,邁開步伐往前進步;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並無所謂的「國父」之人,那麼台灣中小學歷史教科書的中華民國的「國父」是誰?又如何塑造成為深植台灣人腦海的崇拜偶像?
台教會指出,國民黨北伐後廢掉原代表五族共和的五色旗,於中華民國17年12月17日國民政府制定公布〈國徽國旗法〉。撤退來台後,1954年10月23日再度修訂,其第6條規定:「政府機關學校團體,及軍事部隊,應於禮堂及集會場所之正面中央,懸掛國旗於國父遺像之上」。總統、副總統乃至於其他文官就職宣示時,也要對國旗及國父遺像宣讀誓詞。
台教會表示,台灣長期因威權殖民教育所致,「國父孫中山」變成是理所當然的事,然而從中國歷史角度而言,民國肇建之始,由全國代表組成的南京臨時參議院以賀電稱「我中華民國之第一華盛頓」者並非孫文,直到1940年,中國國民黨中常會通過「尊稱總理為中華民國國父案」,並去函要求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執行,才把中國國民黨的總理孫文升格為「國父」。
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所長薛化元表示,對於獨尊孫中山為國父的爭議,癥結在於早年國民黨當局壟斷教科書,使台灣人民長期受到國民黨扭曲史實的造神運動所影響,以致於對歷史無法正確理解。
薛化元指出,國民黨強調從興中會、同盟會、國民黨、中華革命黨、中國國民黨,一直是孫中山領導革命的歷史軌跡。問題是,這種一脈相承的歷史敘述,就是違背民國史的史實。薛化元說,其實興中會第一個領導人並不是孫中山,同盟會也不是由興中會改組而成,而是興中會、華興會與光復會共同組成的團體,民國肇建也並非國民黨一黨之功,孫中山作為革命陣營領袖的地位更有商榷的餘地。
薛化元說,雖然教科書強調國父歷經十次革命失敗,最後終於成功推翻滿清政府,可是,孫中山在辛亥武昌革命發生時,根本不知道革命已經發生,而是在國外看到報紙的報導後才知道,所以當時孫中山根本就在狀況外,因而他也質疑所謂孫中山當時是在國外募款,爭取外交支持的說法。
真理大學教授、台教會執行委員陳俐甫質疑,孫中山不是台灣的國父,也不是創建中華民國的人,憑什麼國民黨說誰是國父,誰就是國父,還不准別人質疑?陳俐甫說,如果孫中山是國父是真理,為何不能辯論?如果是法律,為何不能提案修法?如果是政治,為何不能訴諸民意?如果只不過是意識型態,為何要維持特定人的?如果算是祖宗牌位,我們有何義務要拜國民黨的總理?如果台灣是民主國家,那是人民為主?還是國父為主?
兼任胡適紀念館主任的中研院研究員潘光哲指出,1929年國民黨在蔣介石時期,全力推動「以黨治國」,發動以孫中山為核心的黨國精神文化工程,規定人人都須背誦孫中山的遺囑,要參加總理紀念週,胡適因此批評說:「上帝可以否認,而孫中山不許批評;禮拜可以不做,而總理遺囑不可不讀,紀念週不可不做」,這樣的言論,胡適就被扣上「反動」份子的帽子。
潘光哲表示,已故台大教授殷海光在1960年發表了〈我對於三民主義的看法和建議〉,直言「自從國民黨得勢以來,就把三民主義捧若聖經,自黨員以至於人眾,只許信奉,不許批評」,特別是在當時的環境下,三民主義「必須以高壓手段餵填鴨,必須拿考績和利祿來作鼓勵」,最後的結果,「不僅禁錮了自己底思想,而且也禁錮了三民主義」。殷海光對孫中山與三民主義的批判,與胡適同聲共調,就得承受代價,則是自己在台大的教職乃至於生命。
潘光哲表示,當年的孫中山根本就不是國父,也不是什麼聖人,在當年的革命陣營裡,思想家、也是老革命家的同盟會機關報主編章太炎的地位就與孫中山不相上下,當時章太炎就曾對孫中山提出「計劃短淺往往自敗、天性偏狹」等批評。潘光哲強調,我們的歷史記憶不應被一黨所操蹤,去國民黨意識型態化,是未來轉型正義要處理的問題。
台教會秘書長許文堂則說,新政府將在轉型正義議題成立整體思考的機制,我們主張應從教育課綱及歷史事實方面著手,人民自然容易拋棄「不具正當性」的歷史謬誤。他強調,民主國家容許有各式各樣的偶像崇拜,但是不可以定於一尊的個人崇拜。台教會只是將歷史事實呈現,希望終止少數人反民主的訴求。如果我們以為民主自由是台灣的新價值,就應拋棄中國國民黨多年來黨國意識形態的綑綁。2016/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