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 2024 |
服務專線
問題諮詢,請撥打以上服務專線。
柯文哲組織了一個市政顧問團,還有遴選委員會遴選一些市政府的官員。也許事先沒有講清楚,或者執行過程溝通不足,或者有其他因素,相繼發生誤會或不愉快事件,連日成為媒體焦點。
其實在我看來,遴選並非選舉,而是推薦性質,但是並非個人推薦,而是由一個提名委員會經過某種程序,例如討論或投票,把名單交給柯文哲做最後選擇。文化局長就是如此推舉三個名字共柯選擇,引發遴選委員會裡有人不快,以票數來做定論。如果以票數做定論,只需拿出最高票給柯就可以了,何必提三個名字?有沒有可能這是文人相輕?但也有人說,這涉及左右派之爭,有的甚至說是作弊!
但是這裡有兩個做法我認為值得商榷。一個是因為柯文哲選中的對象不符合遴選委員自己的意思,遂召開記者會,甚至舉牌抗議。我好奇的是,有這樣嚴重嗎?既然貴為遴選委員,理念上與柯文哲應該基本相同,才會被招納與應承出任,除非組成時就有問題。既然如此,有些分歧意見,有必要這樣做嗎?柯文哲不是馬英九,不是共產黨,實在沒有必要有這個大動作。反而得票最多而沒有被挑上的張鐵志,表現出他的落落大方。
還有的以辭職來表現自己的不滿。其實遴選委員會也似「幕僚」成分,只是推舉人事的幕僚而已;至於市政顧問團,當然也是市政的顧問。作為顧問,提出來的建議,有些被採納,有些不被採納,也有不被採納就憤而辭職的。除非被採納的建議與自己的建議你死我活,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或免得被拖累而必須進行切割;否則也實在不必如此,來日方長啊。
當然,出現這個糾紛,給柯文哲一個警鐘也是好事,告訴他做任何一件事情,必須有相當周延的準備與解釋;不要以為自己明白,別人就一定明白。這是「聰明人」往往忽略掉的細節。
但是,柯文哲在人士佈局上試圖走出一條開放、透明的道路,這是很好的事情,值得鼓勵的事情,因此如有什麼不妥,大家應該善意的提出意見與批評,希望事情可以做得更好。如果能夠不斷試驗不斷改進,形成一個制度,對台灣民主事業的發展,是一個重大貢獻,不但可以找出德才兼備的人才,還可以避免酬庸的官場惡習。當然,如有作弊行為,必須檢舉出來,但是也應該留有調查的時間。即使試驗失敗,也會留有寶貴的教訓,因而不應該潑冷水。
在市政的諸多問題上,人事最麻煩,因為涉及權力與利益。在西方國家,人事安排沒有這樣複雜,因為有比較完善的監督機制與監督文化;但是在大中華文化圈,是很大問題,因為中華文化重「人脈」,這與它的「人治」有關。柯文哲11月29日當選,12月4日的記者會上,他就自爆,每天都有人打電話關說人事,讓他覺得很煩,若公佈5位遴選人員,那保證他們都會雞犬不寧,除非他抗壓力夠強,所以還要想想是否公佈名單。
事實證明,即使他很快確定人選,別人還來不及來電話關說,「自己人」的遴選委員會已經「雞犬不寧」了。
記得1980年代初期中國開始改革開放時,有國營企業聘請洋人出任廠長,理由是老外在中國沒有人脈,可以不必收到紙條或電話的關說而形成壓力。雖然台灣與中國是兩個根本不同的制度,然而因為中華文化作怪而有相同的現象出現。柯文哲作為新公民出身的新型政治人物,如何杜絕這種關說的中華文化,我抱著很大的期待,也期望他周圍的重要幕僚,也能協助他繼續做好人事的安排。這是長期的事情。
除此之外,因為柯文哲的「在野大聯盟」,任用的官員即使專業看法一致,在國家認同上可能還會有較大的差異,台北作為「首都」,尤其不能迴避這個問題。提出這個問題,乃是也是在野的「新黨」主席郁慕明近日在香港論及台灣的未來時表示,上月底台灣「九合一」選舉後,原本可用合作方式與大陸統一的台灣,往後只可被動地統一了。他甚至說,台灣「再不爭氣,就淪落到武力統一的投降者」。
姚立明過去是新黨人士,但是我長期在政論節目的觀察,知道他與現在新黨的觀念(投共與向錢看)已經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可以信任他做柯文哲的競選總幹事。這次柯文哲的小內閣名單,也有一些新黨色彩的官員,我不曉得這些人的觀念是與姚立明相同,還是苟同郁慕明?如果他們不與郁慕明切割,那我非常擔心未來台北市是否能夠擺脫「天龍國」的名號,這不僅僅是柯文哲的個人問題,而是關係到台灣的未來前途。2014/12/27(作者 林保華 為資深媒體評論員)
- . 當「被出賣的台灣」擲向「出賣台灣的人」--對抗爭者的共鳴及思索 2014/10/03
- .2014選舉是台獨力量的成果檢驗 2014/11/18
- .2018年看未來台灣的兩黨或多黨制 2017/06/07
- .2月14日罷免蔡正元「不得宣傳」? 2015/01/24
- .U形線,一直都是地緣利益線 2016/08/04
- .「三百兩銀子」的困擾 2015/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