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閱讀《埋冤》是種見證
李喬曾說道:「一九九五年十月,個人持續十年蒐集史料;研判、思索,再以三年半完成的二二八歷史素材小說《埋冤、一九四七、埋冤》出版。當時個人就想,對於台灣歷史的債已了,人生至此已無大遺憾。」 註1 「債已了」?「無大遺憾」?李喬在書寫《埋冤、一九四七、埋冤》時是具備多大的台灣歷史心結?對其內心而言又有怎樣的創傷與衝擊?以致完稿、出版後會覺得人生無憾,對台灣已經仁至義盡。
談及《埋冤》,多數人所關心的是李喬說了甚麼?其說法是否為真?好似無法逃離李喬在該書序言所討論歷史的真實與虛構問題。然而,當歷史不可復返的陷入了再現的泥淖時,我們如何解讀《埋冤》故事裡的二二八?而其之於李喬、之於我們的意義又是甚麼?
當人類文明的進步,小說從「說故事」的眾人之事,集體演說、聆聽,轉而成為現代城市裡私密的個人行為時。閱讀《埋冤》就像是自己一個人被丟入地獄之中,孤獨、無助的見證了人類極為殘忍、噁心、慘無人道的屠殺事件。小說以第三人稱的全知全能觀點,一個神的位置進行敘事時,似乎凝結了時間的向前,一刀將歷史的縱深剖開,讓讀者觀看到同一個時間點各地發生慘絕人寰事情的橫切面。
我不清楚其他讀者的感受是如何,但對我來說,至少是如此。特別是閱讀上冊時,有不同層次的情緒,一一浮現。首先是驚恐,對於人性惡毒至極的驚恐。旋即是荒謬,懷疑該書所描繪的世界,與我生活的是否為同一片土地?接踵而來的是懺悔,感覺自己的無知、無力,生活在台灣那麼久,卻未發現這樣的千瘡百孔的苦難與哀慟。
那對讀者來說是一場自己與自己的對話過程。一個人的閱讀,一個人的反思,一個人的懺悔。二二八的歷史,透過閱讀的儀式,將遺落的記憶重新銘刻。
二、無法拋擲的傷痛記憶
我相信這也是李喬十多年來蒐集二二八事件史料時的心境,每每讀到、發現到新的故事時,內心的傷痛又再度復發。那歷史碎屑中的荼毒、虐殺、掃射、酷刑,甚至是強姦。那來自中國,來自國民黨軍隊所曾經犯下的暴行,在台灣的土地上種下了無法割除了傷痛。難以言喻的苦難,就像一場又一場的嘔吐,從底層挖出最為不堪、傷痛的內在污穢,以祈求保留最為純粹、聖潔、單純、平和的身體。
但是,這嘔吐卻無法清除一切的污穢,甚至是歷史記憶。李喬將其感受化為小說下冊主要人物--葉貞子,透過描述她被強暴後意外懷孕,無法清洗身體受到玷污的苦難,深深在生命留下的烙印是被強姦懷下的孽種,來影射台灣土地的創傷與再生。而葉貞子的作嘔也是害喜,是遺留下苦難胎記的拒斥反映。而葉貞子的孩子--蒲實(烏拉密),血緣上是純潔與邪惡的混合體,是加害者與受害者的結晶,在社會上受到歧視、不理解。
換言之,二二八事件的傷痛不止於受苦難的人們,還擴及了他們的家人以及下一代。而這痛苦不只於屠殺的本身,還包括受害者之後在社會上生活、相處所出現層出不窮的問題。由於社會上其他人的不理解與恐懼,對於受害者的歧視與攻擊,成了他們活下來後的二次打擊。《埋冤》的下冊就在寫此,敘述傷痛之所以無法撫平,並非受害者不願意,而是這社會上普遍對二二八事件的無知,造就他們得二次、三次、四次的傷害。這種無法拋擲的記憶,就建構在「我們害怕他們害怕我們」之中,成了苦難的迴旋網絡,無法逃離。
三、跨越二二八的可能
二二八事件發生至今也已邁入第六十九年,見證者已多半作古凋零,餘下的第二代、第三代是否真的走出了傷痛和陰影?或許有些人已經走出了、遺忘了,但也有人至今仍無法忘懷,甚至還是受到歧視與攻擊。
一、閱讀《埋冤》是種見證
李喬曾說道:「一九九五年十月,個人持續十年蒐集史料;研判、思索,再以三年半完成的二二八歷史素材小說《埋冤、一九四七、埋冤》出版。當時個人就想,對於台灣歷史的債已了,人生至此已無大遺憾。」 註1 「債已了」?「無大遺憾」?李喬在書寫《埋冤、一九四七、埋冤》時是具備多大的台灣歷史心結?對其內心而言又有怎樣的創傷與衝擊?以致完稿、出版後會覺得人生無憾,對台灣已經仁至義盡。
談及《埋冤》,多數人所關心的是李喬說了甚麼?其說法是否為真?好似無法逃離李喬在該書序言所討論歷史的真實與虛構問題。然而,當歷史不可復返的陷入了再現的泥淖時,我們如何解讀《埋冤》故事裡的二二八?而其之於李喬、之於我們的意義又是甚麼?
當人類文明的進步,小說從「說故事」的眾人之事,集體演說、聆聽,轉而成為現代城市裡私密的個人行為時。閱讀《埋冤》就像是自己一個人被丟入地獄之中,孤獨、無助的見證了人類極為殘忍、噁心、慘無人道的屠殺事件。小說以第三人稱的全知全能觀點,一個神的位置進行敘事時,似乎凝結了時間的向前,一刀將歷史的縱深剖開,讓讀者觀看到同一個時間點各地發生慘絕人寰事情的橫切面。
我不清楚其他讀者的感受是如何,但對我來說,至少是如此。特別是閱讀上冊時,有不同層次的情緒,一一浮現。首先是驚恐,對於人性惡毒至極的驚恐。旋即是荒謬,懷疑該書所描繪的世界,與我生活的是否為同一片土地?接踵而來的是懺悔,感覺自己的無知、無力,生活在台灣那麼久,卻未發現這樣的千瘡百孔的苦難與哀慟。
那對讀者來說是一場自己與自己的對話過程。一個人的閱讀,一個人的反思,一個人的懺悔。二二八的歷史,透過閱讀的儀式,將遺落的記憶重新銘刻。
二、無法拋擲的傷痛記憶
我相信這也是李喬十多年來蒐集二二八事件史料時的心境,每每讀到、發現到新的故事時,內心的傷痛又再度復發。那歷史碎屑中的荼毒、虐殺、掃射、酷刑,甚至是強姦。那來自中國,來自國民黨軍隊所曾經犯下的暴行,在台灣的土地上種下了無法割除了傷痛。難以言喻的苦難,就像一場又一場的嘔吐,從底層挖出最為不堪、傷痛的內在污穢,以祈求保留最為純粹、聖潔、單純、平和的身體。
但是,這嘔吐卻無法清除一切的污穢,甚至是歷史記憶。李喬將其感受化為小說下冊主要人物--葉貞子,透過描述她被強暴後意外懷孕,無法清洗身體受到玷污的苦難,深深在生命留下的烙印是被強姦懷下的孽種,來影射台灣土地的創傷與再生。而葉貞子的作嘔也是害喜,是遺留下苦難胎記的拒斥反映。而葉貞子的孩子--蒲實(烏拉密),血緣上是純潔與邪惡的混合體,是加害者與受害者的結晶,在社會上受到歧視、不理解。
換言之,二二八事件的傷痛不止於受苦難的人們,還擴及了他們的家人以及下一代。而這痛苦不只於屠殺的本身,還包括受害者之後在社會上生活、相處所出現層出不窮的問題。由於社會上其他人的不理解與恐懼,對於受害者的歧視與攻擊,成了他們活下來後的二次打擊。《埋冤》的下冊就在寫此,敘述傷痛之所以無法撫平,並非受害者不願意,而是這社會上普遍對二二八事件的無知,造就他們得二次、三次、四次的傷害。這種無法拋擲的記憶,就建構在「我們害怕他們害怕我們」之中,成了苦難的迴旋網絡,無法逃離。
三、跨越二二八的可能
二二八事件發生至今也已邁入第六十九年,見證者已多半作古凋零,餘下的第二代、第三代是否真的走出了傷痛和陰影?或許有些人已經走出了、遺忘了,但也有人至今仍無法忘懷,甚至還是受到歧視與攻擊。
一如去年年底的六都選舉,柯文哲的爺爺被郝柏村說成是皇民,是協助日本人壓迫台灣人的幫兇,這一論點引起全國譁然。因為媒體早已披露的消息,柯文哲是二二八事件的受難家屬,如今又被冠上皇民之說,對柯文哲以及其父親來說無疑又是一大打擊。這依循著過去二二八事件時國民黨軍隊屠殺台灣人時的論述,將統治台灣視為從日本手上奪回土地的思維,完全無視台灣住民在日治時代下的心靈轉折與思維模式,本質上只是將中國本位立場從中國帶來台灣,並且成了「文化殖民」的方式。
近年在台灣常常流行「跨越傷痛、走向未來」這樣的話語,但傷痛的跨越建構在全民的理解。當台灣社會還無法對二二八事件有更全面性的了解,以為一個紀念日的放假,就是紀念二二八,這根本是自欺欺人的想法。更甚,在這一天看到台灣民眾的全家出遊照、吃大餐的照片,令人感到難受的是,二二八紀念日,我們究竟在紀念誰?紀念屠殺者的勝利?還是受害者的英靈?我不知道,真的。
天未光,我們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2015/02/28(本文作者 谷口廣文 //轉自《極光電子報》)
以及其父親來說無疑又是一大打擊。這依循著過去二二八事件時國民黨軍隊屠殺台灣人時的論述,將統治台灣視為從日本手上奪回土地的思維,完全無視台灣住民在日治時代下的心靈轉折與思維模式,本質上只是將中國本位立場從中國帶來台灣,並且成了「文化殖民」的方式。
近年在台灣常常流行「跨越傷痛、走向未來」這樣的話語,但傷痛的跨越建構在全民的理解。當台灣社會還無法對二二八事件有更全面性的了解,以為一個紀念日的放假,就是紀念二二八,這根本是自欺欺人的想法。更甚,在這一天看到台灣民眾的全家出遊照、吃大餐的照片,令人感到難受的是,二二八紀念日,我們究竟在紀念誰?紀念屠殺者的勝利?還是受害者的英靈?我不知道,真的。
天未光,我們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2015/02/28(本文作者 谷口廣文 //轉自《極光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