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原來是法統領黨,法統與地方派系之間配合得相當好,形成屹立不搖的大黨,就算因分裂而失去總統寶座,也確定保有立法權,後來馬英九使該架構崩解,韓粉更讓傷勢加深。民進黨出身改革型政黨,大家避談利益,卻追求利益,與三十年前的中國國民黨幾乎是同一個模子印出來,難以分辨,走向中國國民黨的路線是必然的。兩大勢力對決的政治生態本來沒有第三勢力的空間,只是兩大黨先後呈現崩解,使民眾黨有成長的空間,三大黨先後形成世代交替。中國國民黨法統領黨的架構是獨裁政權的架構,只要崩解就回不去;民眾黨屬一人黨,氣盛時大家凝聚在一起,氣衰時樹倒猢猻散;民進黨屬派系聯盟,可以共患難,卻難以同享樂,盛後必衰,衰後可再盛,有恢復氣勢的機會。
蔣政權統治台灣年代,不只是獨裁政權,還是外來的殖民政權,蔣介石將民主憲政掛在嘴巴,可是中央政府卻不改選,所持的理由是移植來台灣的政權代表中國法統,所以不能在台灣改選,反攻大陸後才能改選。雖然台灣人極度期待推展民主,依人民的自由意志產生政府,但中國法統勢力卻堅決反對,所以算是中國法統在台灣的殖民統治。當時中國法統勢力掌有武力,台灣人雖然反對外來政權的殖民獨裁統治,也只能忍氣吞聲;後來因江南案件,造成蔣家接班失敗,依憲政體制,由副總統李登輝接任總統,並促使台灣政治民主化。
中國法統勢力一直反對政治民主化,因為政治民主化係由人民投票建立政府,因而產生本土政權,不是由中國移植來台灣的中國政權統治台灣。可是民主政治是世界潮流,他們擋也擋不了,因而他們意圖藉中國的力量與台灣本土勢力對抗,因而由反共轉為親共,繼續與本土勢力爭政權。中國國民黨分成兩股勢力—由台灣人所組成的地方派系及中國法統勢力,後者具有強烈的政治意識,不認同台灣,抗拒政權本土化;他們相當團結,卻因為人數太少,在選戰方面,不要說掀起大浪,連小水波都興不起。中國國民黨真正選戰的主力是地方派系,因為它的樁腳平時就與選民有良好的關係,選舉時會凝聚很多選票。地方派系的特色是只求政治資源,缺乏政治意識,所以政治路線一直跟著中國法統勢力走,連總統候選人都由中國法統勢力安排,然而中國法統勢力會分給地方派系政治資源,雙方合作得很好,民進黨再怎麼努力,都不能撼動中國國民黨。
由於中國國民黨源自獨裁政黨,所以建立很完善的利益分配制度,衝突很少,例如以前台中縣分成紅派與黑派,競爭極為劇烈,中國國民黨就有辦法適度分配利益,唯一利益分配失敗的只有一九九七年的縣長選舉,紅派及黑派都推出縣長候選人,造成民進黨的廖永來得漁翁之利,也是民進黨唯一的一次贏得縣長選舉。也因為成功的分配利益,就算政黨極度腐化,也擁有絕對的優勢,中國國民黨因而形成屹立不搖的政黨,就算因分裂失去總統寶座,也必定贏得立法權。中國國民黨在馬英九當家之後出現大變化,馬英九一向瞧不起地方派系,當家之後摧毀該黨的基本架構,切割地方派系,後來還掀起內鬥,使該黨的架構崩解,造成雙方都搶佔政治版圖,且找不到平衡點,尤其是韓粉興起之後,中國法統勢力更仇視地方派系,民進黨根本就不必介入,只等中國國民黨內部互鬥,就可得漁翁之利。
中國國民黨崩解,取而代之的當然是民進黨,只是民進黨與中國國民黨的屬性完全不同;該黨出身在野民主政黨,不像中國國民黨有豐沛的資源,也只能靠選民的支持才可能建立政治版圖,必須讓選民覺得自己是改革型的政黨才可能成長,所以民進黨向選民表態自己不追求利益。事實上追求利益是人的天性,尤其政治人物的慾望本來就比一般人高,民進黨成員當然也追求利益,但不能讓人知道,所以不能像中國國民黨一樣大家共享利益,而是各自追求利益,因而有人形容,中國國民黨有利大家共享,民進黨有利個人獨吞。民進黨成員各自追求利益,當然不能像中國國民黨一樣大家共享資源。
同樣的環境,培養出屬性相同的政黨是意料中事,民進黨乃踩著中國國民黨的腳步走,現在的民進黨與三十年前的中國國民黨完全一樣,簡直是同一個模子印出來的,當年中國國民黨出現的缺點,今日的民進黨都有,若有人在三十年前昏睡,今日突然醒過來,一定認定民進黨就是中國國民黨,最妙的是兩黨先後都揹著同一個神主牌,三十年前中國國民黨就揹著「反共保台」的神主牌,呼籲愛台灣的人就要支持中國國民黨,今日民進黨揹著同一個神主牌,呼籲愛台灣必須支持民進黨。昔日因為中國國民黨分配利益的制度高明,形成強而有力的利益共同體,當「反共保台」的神主牌失靈時,沒有立即出現症狀;民進黨就不一樣,神主牌失效時就立即崩解。
民進黨於二0一六年首度完全執政,氣勢如虹,可是在二0一八年面臨第一次期中選舉,卻全面崩解,連可以躺著選的地方都選到躺著,代表該黨被主流民意唾棄,中國國民黨也準備班師回朝,可是二0二0年的大選,中國國民黨卻連邊都沒有摸上,其他小黨都還不成氣候,沒有能力成為執政黨。很多人認為民進黨之所以能反敗為勝,就是「反共保台」這張神主牌所促成。事實上是中國國民黨自己崩解,沒有能力班師回朝。
民進黨誤以為「反共保台」的神主牌是萬靈丹,不檢討自已的缺失,只依賴神主牌,事實上,它早就失效了。去年九合一選舉前,獨派人士積極要縣市長候選人簽署「拒絕投降承諾書」,綠營候選人都簽了,藍營候選人則拒簽,而台灣主流民意是「反共保台」,照理說簽的人受到主流民意的支持,不簽者應該會被主流民意淘汰,可是票開出來正好相反,簽的人大部分落選,拒簽者大都上榜。並不是主流民意改變,不認同「反共保台」,而是選民不相信政界口中的主張,認為簽者未必會抗拒投降,而拒簽者也未必就會投降,所以簽與不簽只是一項政治口號而已,不影響選戰。
二0二二年的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又慘敗,代表主流民意不認同該黨,依政壇的慣例,期中選舉失敗就注定下台的命運,可是賴清德目前的民調還是居冠,讓綠營認為因「反共保台」所造成,但事實並非如此,而是賴清德個人的因素,民進黨的氣勢並沒有回溫。台灣有一句俗語,站對位子勝過識「拳頭」,台灣人所說的「拳頭」就是武功,這句話的意思是指與人打鬥時,所站的位子比會武功還重要,若是位子站錯了,就算學過武功還是贏不了戰鬥,今日賴清德在選戰佔優勢就是站對位子,不是民進黨在選戰攻守方面佔了優勢。現代的選舉,流行負面選戰,賴清德目前所站的位子,被攻擊面非常小,卻有很大的揮灑空間。
開放人民直選總統之後,筆者就在媒體分析,要登九五,最近的位子就是副總統,大家都不相信,因為歷任副總統,不要說登上九五,連總統候選人的位子都摸不到。事實上歷任副總統沒有擠上總統候選人班車不是位子不佳,而是沒有站好自己的位子,所以沒有搭上總統候選人班車。依照憲政體制,副總統就是備位元首,位尊、無權、無責任;由於位尊,容易與人建立良好關係,形成龐大的勢力,卻幾乎沒有被攻擊面;因為無權無責任,天蹋下來有別人頂住。可惜歷任副總統都沒有堅守自己的位子,過問權力,當然要負責任。直到陳建仁才確實守住副總統的位子,賴清德學樣,也堅守副總統的位子,所以形成相當強的團隊,被攻擊面卻相當小,不像站在其他位子的人,有法定權責,被攻擊面當然很大。
中國國民黨崩解,民進黨就頂上來,民進黨衰退,民眾黨就擠上來,形成政黨之間的世代交替。政黨衰退之後是否能回魂倒是重要的議題。原來的中國國民黨係利益分配制度相當高明的政黨,是由獨裁政權所產生的「利益共同體」,只要共同體崩解就回不去;民眾黨是一人黨,當氣勢強時,會凝聚很多人,氣勢弱時就樹倒猢猻散。唯獨民進黨很特殊,並不是一個完整的政黨,而是派系聯盟,就像「邦聯制」一樣,派系各自獨立,其特色是可以共患難,不能同享樂,有資源時必定內鬥,缺乏資源才共同奮鬥,這種政黨挫敗後還有恢復的空間。2023/07/10(作者:陳茂雄/中山大學退休教授、台灣安全促進會會長;本文同時登載於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mhchen0201)